您好,欢迎来到海蓝幸福家官网!请登录
手机版
关注海蓝
活动&视频
Activity & Video
海蓝博士的公益之心:人们愿意为希望而投入,而不是为负担
1513次浏览0次收藏2016-10-25 11:51:11

人为什么要做公益?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家庭的公益教育?捐助人在与山区孩子交流时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?看了这些,或许你对公益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认识~



2016年8月,中国扶贫基金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海蓝博士及她的团队,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加油乡村夏令营心理辅导队伍,为山区孩子提供感恩和抗挫力的训练。

训练结束之后,加宝跟海蓝博士开始了一场关于公益的深入探讨。



海蓝,1993年复旦大学医学博士毕业,赴美继续攻读博士后学位。38岁,放弃近20年的医学积累,考入美国著名学院范德比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。之后服务于美国最大的心理健康中心Centerstone。2008年起,她为华夏心理的首席心理专家,海蓝博士举家搬到四川,为灾区师生做压力管理以及抗挫力培训,服务长达三年。

保持生活最好状态的源头是贡献



加宝:在您看来公益对于我们而言,为什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?

 

海蓝博士:我觉得其实人生的一个核心动力是贡献。人生真正意义上的价值,一定是你对别人有贡献,对别人有所帮助,给别人带来快乐。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话,整个人生就是一个绿色的循环。

其实就想几个最简单的问题。问问内心,你愿意帮助一个什么样的人?你真正愿意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?

是那些成天跟你算计的人?还是处处琢磨着给你做贡献的人?

加宝:当然是后者。

 

海蓝博士:对,想清楚答案你就明白了。其实我们人都喜欢和后者这样的人在一起。而这个人有需求的话你也一定会选择去帮他。这其实就是人生交往的最根本核心。

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。大家都等着别人给。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乞丐,等着别人给自己点什么好处。而不知先给予的人整个循环会转起来。



贡献的形式很多,做公益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。

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团队讲,你所做的一切是帮助别人成长,使别人有好处,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理念。


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做好家庭的公益教育



加宝:对于家庭教育而言,家长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去培养孩子的公益之心?

海蓝博士:当大家明白贡献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之后,那么教育孩子我们就知道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了。作为家长,在每一个当下都应该鼓励孩子去分享去给予。

小孩儿的话你不能什么事情都考虑自己。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最大的榜样。

加宝:您女儿也会受到您行为的影响吗?

海蓝博士:当然了。记得我女儿有一次写过一个作文。说我们在四川的时候,她跟我一块儿上街。有个爷爷年纪很大,提着篮子里面有两三斤鸡蛋。

那时候是晚上,天已经黑了,后来我看他年纪那么大,挺心疼的。


那天没带零钱,我就把100块都给他了,他对我说谢谢。其实那一篮鸡蛋肯定不值那么多钱,但天也很黑了,我就说没关系。

 

这事儿其实做得很平常,但是我女儿印象很深。她说妈妈你刚刚给那个爷爷很多钱。

所以说对于家庭来讲,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成功,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贡献的榜样。而孩子慢慢会知道在贡献当时会有很多快乐,找到幸福和成功的钥匙。

 

别太功利,捐助人需要摆正心态



加宝以您的经验看来,咱们捐赠人在跟山区孩子写信交流的时候,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?

 

海蓝博士:作为捐赠人,首先心态要摆得端正。你要明白捐了孩子可能还是这样。

你捐的目的当然是帮助他,但是在帮助她的过程中不要有那么多的控制。因为控制和要求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,你能做的事就是提供你能够有的物质资源给予。

不要在回信中有很多的抱怨,也不要过多的苛求孩子给你太多的回应。因为你捐的100块钱,对孩子的生活是有帮助的,但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可能也没有那么大。

加宝:也就是说,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?

海蓝博士:对,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;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这个就是捐赠人应该有的态度。

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孩子,父母都出去打工,他平常又要喂猪,又要喂羊,又要照顾爷爷奶奶,再上个学。生活也不会因为你捐100块钱就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,因为这些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。

但是你要有这种意识,有这100块钱会使他的生活稍微容易一些,要没有的话,会更加艰难。当孩子在学校收到雨鞋,那他走山路的时候会更安全一点;冬天收到棉服外套,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更暖和一点;通过学校的音体美加油课程,在众人面前发言他就敢更勇敢一点。

不要对结果那么多的把控,当下做我们能够做的就可以了。

社会要给这些没有能力的小孩帮助,但同时鼓励孩子利用现有的资源把自己的生活过好,用已经有的资源去创造更多的资源。这才是幸福和人生有意义的基石。



问题要还是得靠孩子自己解决



加宝:我们知道,08年汶川地震之后,您在那儿服务了三年。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建设问题一定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法,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验?

海蓝博士:08年汶川地震后,我带着我先生、女儿,举家搬到四川,给灾区孩子做心理的抗压力辅导。我们当时也碰到了很多留守儿童。

当时我的理念是,你是不可能从根本改变留守儿童这个生活条件的,也不可能改变他的父母不能回来的现实。而可行的一个方式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己互助互帮。

也就是“同伴教育”。同伴的力量是非常强的。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让大朋友带小朋友。让大孩子深入学习一个技能,并去教小朋友。当他学会教别人,那就是他真正掌握了技能。

加宝:实施之后,这种“同伴教育”的方式效果怎么样?

海蓝博士:大孩子们带得非常好。很多留守儿童。调皮捣蛋的孩子,不爱学习的孩子。当给他一个在学校里面的意义,让他当一个榜样,他的行为也会做好。看着一张张脸的绽放,是很温暖的一件事情。

 


所以留守儿童的项目要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去解决。

不要把这个变成一个非常悲惨的事,没有妈妈爸爸,或者爸爸妈妈在远方,孩子们仍然能够茁壮成长,这是一个定位。

人们都愿意为希望去投入,而不是负担。

在外界的帮助下,让孩子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,形成一个的绿色循环,那么他们的生命会有一个完全不同意义。

版权声明:加油一起成长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授权

摄影:张浩


End

加入收藏(0人气)
分享到:
访客留言